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学术动态 >> 正文

经济学院学术创新系列讲座第87期在弘远楼311顺利举行

2021年11月30日下午,经济学院学术创新系列讲座第87期在弘远楼311顺利举办。

此次讲座邀请了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王帝老师作题为“The significant effect of uninformative signal on social preference”的学术讲座,讲座由田森老师主持,4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。

在社会交往中,我们经常会寻找交往对象的信息并不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,我们的社会偏好通常取决于交往对象的社会偏好类型,“以善待善,以恶制恶”。但在通常情况下,我们得不到直接明确社会偏好类型的信息,取而代之的只有间接微小的信号,即非信息性信号。“总是对陌生人说‘你好’的人就是善良的吗?”、“未按要求系好安全带的乘客就是自私的吗?”、“和你约会迟到2分钟的男生可靠吗?”、“一个人把捡到的1元硬币给乞丐,他就是个慷慨的人吗?那他没有给乞丐而是自己收起来,他就是个自私的人吗?”,王帝老师开门见山,以一连串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的发问为引,激发了听众们浓厚的兴趣。通过提出“人们的社会偏好是否会受到关于他人类型的非信息性信号影响”和“信念改变是否为他们行为改变的主要原因”这两个研究问题,王帝老师以此为出发点,梳理了“人们对更应得到的接受者更慷慨”和“人们有自我服务的信念”两个论点的相关文献。

以标准独裁者游戏(SDG)和迷你独裁者游戏(MDG)为基础,王帝老师设计了一组由A、B、C、D四个玩家构成的实验,并结合附加的“只惩罚处理”和“计算机处理”,深入探讨了在分配中玩家C的非信息性信号对玩家A决策的影响。对比基础实验和两个附加处理实验,可以发现三组实验的结果都指向相同的结论——玩家A认为把硬币给别人的玩家C更慷慨并给予其更多,对于把硬币留下的玩家C有惩罚的动机。通过问卷调查,王帝老师进一步探究了信念改变是否为行为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。研究表明,一方面,人们的慷慨程度受到其他人慷慨程度的非信息性信号的显著影响,减少慷慨主要是出于惩罚那些被认为自私的人的动机。另一方面,慷慨的非信息性信号所导致的信念和行动的变化力度却并不一致。信念更新似乎是对称的,而行为变化则表现出一定的不对称性。当接受者被视为慷慨时,给予行为的变化不如被视为自私时强烈。相比于接受者被视为自私,当接受者被视为慷慨时,给予行为的变化与信念的变化更不一致。

整场讲座气氛活跃,王帝老师条理细致、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思考,大家就引言、事例、实验设计、实验结果等部分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,特别是对模拟结果的解读提出了一些新的视角。

撰稿人:周璇

审稿人:邹红

相关热词搜索: